“教育”:
2.何为“育”,生养,成长,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。“育”指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的自我复制。人类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这两重属性。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
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,也是
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,主要指学校对适龄
儿童、
少年、
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。广义上讲,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、影响人们的
思想品德的活动,都是教育。狭义的教育,主要指
学校教育,其涵义是
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(或
阶级)的要求,有
目的、有计划、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
身心施加影响,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(或阶级)所需要的人的活动,类型有学前教育、
正规教育、
成人教育、
技术教育、
特殊教育、
终身教育、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等。
本质
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
(1)、
内涵:所谓教育本质,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
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,即“教育是什么”的问题。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。
(2)、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
:上层建筑说;
生产力说;特殊
范畴说;多重属性说。
(3)、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“意识替代说”:
唐震认为,
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: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
对象及对象关系的
知识,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。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,以意识之间的碰撞、磨合、渗透及变革为目的,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、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。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,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,
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。现实社会中,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,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。年长者(或者先得知识者)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,年幼者知识匮乏,象个白板,因而是被教育者。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。比如古代有“学而优则仕”,今天有“知识就是财富”等教育目标的召唤,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。
关于意识替代,作家
三盅则说:我们强迫孩子用死记硬背替代想象与创造,于是我们易中天多,而
陈景润少,甚至一万个易中天里挑不出一个陈景润。
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。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
意识空间,从而找到了教给
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。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,
塑造了新的个体,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
显微镜。